儒家经典的学习观
发布日期:2015-07-21浏览:363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源自《周易》,它的意思是君子法上天刚健、运转不息之象,从而自强不息,进德修业,永不停止。
《论语》为政篇第二中记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晚年时回忆起自己一生走过的求学、探索之路时说,我大约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将一生都用来学习和继承周代以来的文化礼乐;到了三十岁时,自立于社会;四十岁时,在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后,困惑变得越来越少,而且随着修养的加深,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能做到在各种诱惑和刺激性很强的事物面前不为所惑,不为所动;五十岁时,经过了半生的奋斗,自己也顺应并了解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六十岁时,面对各种不同意见,我都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去思考,不觉得不顺了;七十岁时,为人处世,我已经修炼到能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礼的各种约束。
孔子在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发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对于任何事务,了解一些的人不如喜好该事务的人深入,因为喜好就意味着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掌握,程度上要比“知之者”深入得多,而“乐之者”的程度又远远超过了“好之者”,因为“乐之者”是以此为乐的人,他会将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这件事情上。
在现实当中,无论是对某种知识的学习,还是对某项事业的追求,莫不如此。